会计核算基础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根本依据,决定了经济业务何时入账、如何计量及报告标准。会计核算基础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大类型,并需在会计基本假设框架下执行。

会计核算基础有哪些

  会计核算基础的两大类型:权责发生制vs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应计制)

  核心规则:以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为确认标准,无论款项是否收付。

  实务案例:

  某公司2025年3月销售商品10万元,客户4月付款。按权责发生制,10万元收入计入3月利润表。

  计提银行借款利息(费用发生在当期,即使未支付)。

  适用场景: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有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确保收入与费用匹配,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收付实现制(现金制)

  核心规则:以款项实际收付时间为确认标准。

  实务案例:

  事业单位2025年1月收到全年租金12万元,按收付实现制全额计入1月收入,不按月分摊。

  支付季度水电费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适用场景:我国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非经营业务采用此制度(如财政拨款收支)。

  关键区别:权责发生制注重“经济实质”,收付实现制注重“资金流水”。例如,企业赊销商品时,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而收付实现制需等到回款才入账。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四大支柱

  会计核算基础需在会计基本假设前提下运行:

  会计主体假设

  界定核算的空间范围,要求区分企业经济行为与所有者个人收支。

  案例:母公司控股子公司,需分别作为独立会计主体核算,再编制合并报表。

  持续经营假设

  假定企业长期存续,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如固定资产分期计提折旧)。

  若违反后果:企业破产时需改用清算价值计量资产。

  会计分期假设

  将经营期划分为连续、等长的期间(月/季/年),便于及时编制报表。

  案例:即使某项目周期为18个月,仍需按年披露阶段性财务成果。

  货币计量假设

  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币需折算),且默认币值稳定。

  局限:商誉、核心技术等难以货币化的资源,需通过报表附注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