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是资产负债表中“非流动资产”项下的特殊科目,专指企业合并时支付的收购成本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代表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等无形优势。商誉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核心考点,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

资产负债表的商誉

  商誉的核心定义

  1.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商誉的本质是并购溢价形成的无形资产,其计算公式为:

  商誉=企业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商誉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

  并购交易属性:仅在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时产生,自创商誉(如品牌口碑)不得入账。

  可辨认资产差额:被收购方的专利、设备等可单独计量的资产需从合并成本中扣除。

  不属于商誉的项目:

  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需单独确认)。

  资本公积:收购溢价中属于股本溢价的部分。

  案例:A科技公司以1.2亿元收购B制药公司,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0万元,合并成本差额4,000万元即为商誉。

  商誉的三大内容类别与典型场景

  1.持续经营价值

  反映被收购企业现有业务的超额盈利能力,如成熟的生产流程、稳定的客户群体。

  行业案例:某连锁餐饮企业收购区域性品牌,利用其本地化客源提升市场份额。

  会计处理:需在合并报表中单独列示,不得分摊至单项资产。

  2.协同效应价值

  并购后整合资源产生的额外收益,如成本节约、渠道共享。

  典型案例:电商平台收购物流公司,降低配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

  风险提示:协同效应需在合并后3-5年内实现,否则可能触发商誉减值。

  3.未入账无形资产

  被收购方未在账面上确认的隐性资产,如商业秘密、研发团队能力。

  实务场景:某芯片企业收购初创公司,看重其未申请专利的核心算法。

  计量难点:需通过专业评估机构量化隐性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