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是企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实现的净收益,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营业利润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核心考点之一,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

利润表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的核心定义

  1.法律定义与业务实质

  营业利润的本质是企业通过主营业务和附营业务创造的经营净收益,具有三大核心特征:

  日常经营关联性:仅核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常规业务的成果;

  多步式计算逻辑:通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其他收益"分步计算;

  盈利能力风向标:直接反映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某电商平台营业利润率达15%说明每100元收入净赚15元)。

  与利润总额的区别:

  营业利润:仅包含日常经营成果(如销售手机的收入与成本);

  利润总额:叠加非日常损益(如政府补助、罚款支出)。

  案例:某奶茶店2024年营收200万元,原材料成本80万元,人工水电费50万元,则营业利润=200-80-50=70万元。

  营业利润的六大构成要素与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1、正向构成要素——企业的"赚钱引擎"

项目定义与案例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奶茶销售180万+杯子出租20万)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性房地产估值上涨(如商铺增值10万计入当期利润)
投资收益股权分红(持有A公司股票获分红5万)

  2、负向构成要素——经营中的"必要消耗"

项目定义与案例
营业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奶茶原料80万+员工工资30万)
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客户欠款10万预计无法收回)
信用减值损失合同资产预期违约损失(预付款5万因供应商破产无法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