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设有《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务》两个科目,其中《专业知识和实务》又细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面对众多选择,考生可通过结合自身情况、分析科目特点、参考就业前景等方式,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科目选择。
结合自身情况选中级经济师科目
(一)依据专业背景选择
若考生在大学所学专业与经济领域相关,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可优先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的科目。例如,会计学专业的考生选择财政税收专业,凭借已有的财务知识基础,在学习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等内容时,能更快理解和掌握,备考也会更轻松。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出身的考生,则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弱、易理解的科目,像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内容贴近生活和工作实际,即使零基础也能较快入门。
(二)根据工作经验选择
工作经验是选择中级经济师报名科目的重要参考。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考生,报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将日常工作中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实践经验与考试内容相结合,既便于理解知识点,又能通过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促进。若考生在建筑行业从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选择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有助于深入学习行业相关的经济知识,为职业发展增添专业筹码。
(三)考虑备考时间选择
不同科目的备考难度和知识量存在差异,考生需根据自身备考时间合理选择。如果备考时间充裕,且学习能力较强,可挑战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科目,如金融、财政税收专业;若备考时间紧张,可选择知识点相对集中、容易记忆的科目,像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以提高通过考试的几率。
深入分析中级经济师科目特点
(一)《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公共科目,涵盖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六大板块,共37章内容。该科目知识点广泛且分散,其中经济学基础部分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理论,财政板块的税收政策,货币与金融的金融市场理论等,都需要考生花费大量时间理解和记忆。考试题型为单选题70道(每题1分)、多选题35道(每题2分),满分140分,合格线为84分。虽然该科目难度较大,但却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实务》的基础,考生必须认真对待。
(二)《专业知识与实务》各专业特点
在10个专业类别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等内容,知识点实用性强,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理解难度相对较低,适合零基础考生报考;工商管理专业通用性强,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知识点综合性高,但记忆量较大;金融专业专业性极高,涵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定价、风险管理等内容,计算题占比较大,对考生的数学基础和金融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财政税收专业主要围绕税收理论、制度和税收征管等内容展开,政策性强,需要考生准确记忆大量税收政策法规。考生应根据自身对不同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参考就业前景选中级经济师科目
不同的中级经济师专业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范围广,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考生考取证书后,可从事人力资源经理、薪酬绩效专员等岗位,职业发展空间较大;金融专业在金融行业的认可度高,持有该专业证书,有机会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管理、投资分析等工作,薪资待遇较为可观;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考生可在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考生可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和目标行业,选择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