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需要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可以直接进入目标院校的复试。
保研流程分为推免和接收两部分。
(1)"推免":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所以,保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成功获得所在学校的推荐免试资格。
(2)"接收":指招生单位对报考本单位的具有免初试资格的考生进行的复试和录取。在获得推免资格之后,要确保所心仪的学校也对你表示出接收的意愿,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功保研。
理想的推免流程
推免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教育部会确定新一年度的推免名额和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并将其下达至各高校和招生单位。
在推荐一方,收到名额的学校进一步将推免名额分配至各个有应届本科生的院系,并对学校范围内的推免工作提出总体要求;
院系在推荐环节直接面向学生,明确用于推免的综合排名具体如何计算,依据什么样的原则确定拟推荐人选。
拟推荐的学生名单和信息经过公示后层层上报至教育部,并录入其建立的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简称为推免服务系统)。
另一边,招生单位将收到的招生计划层层分配至院系和研究生导师/课题组(少数院校实行无导师制,由院系统一掌管招生名额),并制定接收推免生的考核办法和程序。
每年9月下旬前后(一般是9月28日),“推免服务系统”开放注册,获得当年推免资格的学生登录系统并填报志愿(系统中可填三个平行志愿)。
招生单位对报名学生的资料进行初审,并向满足要求的学生发送复试邀请;
推免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招生单位对于通过复试的推免生在系统中发送拟录取通知;
推免生接受某个招生单位的拟录取通知,这样整个保研的程序就尘埃落定了。
看起来是一个很完美的故事:
学生需要先获得推荐资格,再寻找心仪的下家;
招生的学校面向获得资格的学生发布报名通知,经过复试确定谁将被录取;
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居于核心位置,为推免生和招生单位提供“交易平台”。
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推荐和接收在工作流程上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这也就导致招生单位为了锁定优质生源,纷纷将接收的考核环节前置,产生了“夏令营”“预推免”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更多保研信息、院校选择等资料,可直接点击“保研”免费获取!
保研中的常见问题答疑
Q夏令营期间要做什么?
A利用一周或者2-3天左右的时间去参观学校风景、实验室、校史馆、了解研究生培养方案、各课题组具体工作、参加学术交流等。通过笔试、面试、实验测试等方式接受入营考核,争取拿到优秀营员,一般的话优秀营员就代表着offer。(不过有的学校可能会有不同)
Q夏令营之后会有笔试吗?笔试考的内容在哪里可以看?夏令营是都要准备推荐信、申请表、个人陈述等资料吗?
A每个学校的夏令营要求都是各不相同的,不能以偏概全。大家可以根据目标院校目标学院下的往年夏令营资讯来大致判断是否都要提交,以及笔试的内容也可通过往年所发布的信息来判断和准备。
Q参加夏令营一般需要前五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证明。那么请问前五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是如何计算的呢?是修的所有课程,还是只计算专业有关课程呢?
A前五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通常包括所有修过的课程成绩,不只是专业课程。计算方法是将每门课程的学分数乘以该课程的成绩点数(通常按照4.0或5.0标准),再将这些乘积相加后除以总学分数,得出平均学分绩点(GPA)。不同院校可能有不同的计算细节,建议参照所在学校的详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