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初级会计实务》中成本流转核算的核心技术。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是指企业确定库存货物发出成本的计算方式,需根据存货性质与管理需求选择合理、一致的分配逻辑。
通俗地说,就像“超市给货架上商品贴成本标签的方式”——不同批次进货价不同,卖出时需确定按哪批货的成本记账。例如,面包店采购的三批面粉进价分别是4元/kg、5元/kg、6元/kg,当销售面包时需选定一种方式计算面粉成本。
三类核心计价方法原理与案例
1.先进先出法(FIFO):时间顺序的“排队法”
操作逻辑:假设先购进的存货先发出,成本按早期进货价计算。
生鲜行业案例:
某海鲜超市1月采购三批生蚝:
1日购入100kg×10元(成本1000元)
15日购入200kg×12元(成本2400元)
30日销售150kg
计价:优先消耗1日批次100kg(10元/kg)+15日批次50kg(12元/kg)
发出成本=100×10+50×12=1600元
2.移动加权平均法(动态平均法)
操作逻辑:每次进货后重新计算平均单价,作为下次发出的基准。
制造业案例:
某零件厂期初库存螺丝钉1000个×2元(2000元):
5日进货2000个×2.2元→新平均价=(2000+4400)÷(1000+2000)=2.13元/个
10日发出1500个→成本=1500×2.13=3195元
3.个别计价法(精准追踪法)
操作逻辑:按每件(批)存货的实际成本单独计价。
奢侈品行业案例:
某珠宝店销售两件翡翠挂件:
001号:定制款购入成本8万元
002号:限量款购入成本12万元
销售001号计价:直接按8万元核算成本
方法选择的行业适用性分析
1.先进先出法:保质期敏感型行业
推荐行业:食品、药品、化工原料
优势:账面价值更接近市价(因优先转出早期低成本库存)
风险:物价上涨时低估成本虚增利润(如2025年生鲜通胀期,使用FIFO企业利润虚高15%)
2.移动加权平均法:大宗标准化商品
推荐行业:钢材、水泥、电子元件
优势:平滑价格波动(如2025年芯片价格波动30%,该法降低核算复杂度)
限制:手工核算效率低,需ERP系统支持
3.个别计价法:高价值个性化商品
推荐行业:艺术品、定制器械、奢侈品
精准性保障:结合区块链资产编码(如NFT艺术品唯一标识技术)
局限性:仅适用单品成本可独立追溯的场景
注意:方法选定后至少保持一年不变(《会计政策变更准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