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生命线”,更是《初级会计实务》考试中每年必考的核心概念之一。

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什么?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通过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数量。

  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可随时支取的银行存款;

  现金等价物:需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期限≤3个月、强流动性、易转换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极小),如3个月内到期的国债、高信用等级短期债券。

  举例说明:

  现金流入:制造业企业销售商品收到货款100万元;

  现金流出:餐饮企业支付食材采购款30万元、员工工资20万元。

  关键提示:现金形式转换(如银行存款转库存现金)或现金与等价物互换(如用现金购买3个月国债)不产生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

  现金流量按经济活动性质分为三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定义:企业除投资、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事项。

  流入:销售商品收款、税费返还(如出口退税);

  流出:采购原材料付款、支付工资、缴纳税费。

  案例:某电商平台“双11”期间销售商品收款5000万元,支付平台运营费用800万元——体现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定义:长期资产购建及非现金等价物投资的处置。

  流入:出售设备收款、收回股权投资款;

  流出:购置厂房、研发新技术支付现金。

  案例:科技公司斥资2000万元购入AI服务器——属于战略扩张的现金投入。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定义: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变动的活动。

  流入:吸收股东投资、取得银行贷款;

  流出:偿还债务本金、分配股利。

  案例:初创企业获得风投注资1000万元,次年支付利息50万元——反映融资能力与偿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