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工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证明。没有营业执照就不能开展有关的营业活动,但是光有营业执照还不行,拿到营业执照之后还需要做什么才能正常开业呢?
拿到营业执照之后需要做什么?
办了营业执照之后要办税务登记证。纳税人申请税务登记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下列证件和资料:
(1)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经批准的执业证书;
(2)相关合同、章程和协议;
(3)银行账户证明;
(4)组织统一代码证书;
(5)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所有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法律文件;
(6)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什么是税务登记证?
税务登记证,是指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时出具的登记证。除按规定不需要出具税务登记证的以外,纳税人在开立银行账户、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等事项时,必须持有税务登记证。纳税人应当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办公场所公开悬挂税务登记证原件,供税务机关检查。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从2016年12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与税务登记证的一体化。[1]
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实施后,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税务登记。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不是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税务部门原来颁发的,而是载有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税务部门不再颁发税务登记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局与税务部门之间个体工商户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