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持有待售负债与金融负债在定义、产生逻辑上存在本质区别。金融负债是企业因融资活动形成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需承担利息支付义务;而持有待售负债是企业因计划出售处置组(如子公司、业务分部)连带产生的、需通过出售行为清偿的直接相关负债(如应付账款、工资)。例如,某汽车厂出售分厂时,该分厂未结清的800万元设备贷款需转入持有待售负债,但该贷款在出售前属于金融负债,划转后性质改变。这一区分是《初级会计实务》的核心考点,初级会计考生需精准掌握两类负债的判定逻辑。
本质差异:从定义到特征的全面对比
金融负债:源于资金融通行为,核心是获取资金并承担付息义务。
典型形式:银行借款(如某科技公司贷款1亿元)、应付债券(如房企发行5年期公司债)。
利息特征:必须计提利息费用(如年利率5%,每年付息500万元)。
持有待售负债:源于非日常资产处置,是处置组出售计划的副产品。
典型形式:待售子公司应付账款(如分厂欠供应商300万元)、员工薪酬(如门店未发工资50万元)。
无息性:划转后停止计提利息(如分厂贷款利息暂停计提)。
实务场景辨析:四类易混淆案例
1.原为金融负债的转化逻辑
规则:若金融负债(如子公司贷款)因母公司出售子公司被纳入处置组,需重分类为持有待售负债,性质改变。
案例:汽车厂子公司有3年期贷款1亿元(原金融负债),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时,该贷款转入持有待售负债并停止计息。
2.不属于金融负债的持有待售负债
应付账款:处置组未结清的采购款(如分厂欠供应商500万元),无利息义务;
应付职工薪酬:处置组员工未发工资(如门店员工薪酬80万元),不涉及资金融通。
3.特殊形式:带息负债的例外处理
案例:某地产公司出售项目公司,其应付债券(年息6%)被纳入持有待售负债:
性质转换:划转后债券利息停止计提;
计量调整:按处置组公允价值比例调减负债账面价值。
4.错误归类风险案例
错误操作:某企业将总部发行的公司债计入待售子公司负债,虚增持有待售负债规模;
审计调整:债券利息未停止计提,虚增费用300万元,需补缴所得税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