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原归类为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但因合同约定或预计将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需偿还的债务部分。这类负债需从非流动负债重分类至流动负债单独列示,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例如,某光伏企业2023年借入5年期贷款1,000万元,2025年末剩余200万元本金需在2026年偿还,该200万元需转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这是《初级会计实务》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核心考点,初级会计考生需掌握其判定逻辑。
核心构成:三类典型负债的重分类范围
1.长期借款的到期部分
企业向金融机构借入的长期借款中,剩余还款期≤1年的本金及利息。
案例:某制造企业2023年获得5年期银行贷款800万元,2025年末需将2026年到期的150万元本金重分类。
2.应付债券的到期部分
企业发行的债券中,1年内需偿还的本金及应付利息。
案例:某公司2022年发行5年期公司债500万元,2025年末需将2026年到期本金全额转入该项目。
3.长期应付款的到期部分
包括融资租赁租金、分期付款购设备的未支付尾款等。
案例:某物流公司融资租入卡车,2025年末将2026年需支付的最后一期租金50万元重分类。
其他类型:递延所得税负债中预计1年内转回的部分(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形成的税款)。
报表影响:流动性风险与财务健康信号
1.流动性压力“放大镜”
短期偿债指标恶化:重分类后流动负债增加,可能降低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案例:某企业原流动比率1.5,重分类300万元到期负债后降至1.2,触发银行风控审查。
现金流断裂风险:若企业未储备足够资金,集中到期债务可能导致违约(如某房企因1年内到期负债占比超40%引发债务危机)。
2.财务健康的“预警信号”
信用评级关联:评级机构关注该项目占比,过高可能下调评级(如某科技公司因该负债占比25%,融资成本上升2%)。
管理能力体现:
正面案例:某制造企业提前安排再融资,将到期债务续期为长期借款,避免流动性危机;
反面案例:某零售商隐瞒到期负债未重分类,虚增流动比率0.3倍,遭监管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