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秋招迎来高峰期。投行、四大等大佬也纷纷加入这波秋招浪潮。而对于求职者来说,最难的不是网申,也不是OT(Online Test),而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为什么投递了多次简历却毫无反应?为什么在美国投了高盛,回国就不能再投?明明没到DDL(Deadline)怎么提前结束了?
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岗位都是招完即止的;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你的简历被“冷冻”了!在“冷冻期”内,不管你怎么投简历,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冷冻期”,最讨厌的“潜规则”
简历投递需谨慎,避免遭遇“冷冻期”
简单来说,就是求职者在申请某公司职位时,如果不幸面试挂了,一般需要等待6个月-1年的时间,才能再次申请这个职位。
这段等待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冷冻期”,也叫“小黑屋”。用公司的“官话”来说,就是:Minimum time you have to wait before re-applying for the same position。
所以,在“冷冻期”内,不论你有多“勤勉”,投递了数以百计的简历,都不会有人看到的。“人无视你、不关心你”,难怪“冷冻期”会成为求职者心中最讨厌的“潜规则”。
“冷冻期”产生的原因
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招人更省事些。
大家想想,对企业来说,每年少说有几十万的申请人,以平均3秒看一封简历的速度,那也是看不完的。如果遇到“不合格”的求职者重复申请,那工作量不就更大了嘛!
于是,网申“冷冻期”应运而生:限制申请数量,一定时期内只能申请一定数量的岗位。
大部分企业的“冷冻期”是:一个招聘季内限定投递数量(即秋招开始到春招结束)。其中,“华尔街大佬”高盛可算是“行业标杆”、“业界良心”。
高盛,只能申请一次?!
高盛的招聘,向来以严苛著称。
去年更是推出“全球范围内每个岗位只能申请一次”的策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美国投了高盛,回国就不能再投?”因为,你上了高盛的“全球黑名单”。
而今年,高盛又改变了申请规则!
高盛官网信息显示,建议全球范围内的求职者只提交1次申请,但可以选择3个地区/岗位偏好。
图源:Goldman Sachs官网
但请谨!慎!选!择!岗位以及求职地。因为一旦你的信息填错,想撤回重新申请,抱歉!没门!这时,你已经走进了“冷冻期”,这个招聘季,你没机会啦!想再次申请,只得等下一个招聘季了。
图源:Goldman Sachs官网
其实,高盛并不“孤单”,它的金融同行们“冷冻期”同样花样百出。
投行、四大、银行的“冷冻期”
J.P.Morgan(小摩)“冷冻期”规则设定简直与高盛如出一辙:全球范围内,每年最多申请3个岗位。
图源:J.P.Morgan官网
而另一“华尔街大佬”Morgan Stanley(大摩)也与前两者相似:在全球范围内,每个申请人可在每个招聘季最多申请3个不同的programs。
图源:Morgan Stanley官网
与高盛、大小摩“全球一盘棋”不同的是,美银、花旗、瑞银等投行的“冷冻期”则要复杂得多,每个地区的规定不一样。
1.美银
北美地区:每个招聘季最多申请3个
英国地区:每个招聘季最多申请1个
香港等其他地区:每个招聘季最多申请2个
2.花旗
北美地区:建议控制在3个以内
英国地区:最多申请1个
香港等其他地区:最多申请3个
3.瑞银
北美地区:每年最多申请3个
英国地区:每年最多申请1个
香港等其他地区:每年最多申请1个
这样分地区设定,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你在英国地区申请失败的话,可以继续申请北美地区的,不会出现简历已经被HR标注过的现象。而对于像高盛、大小摩“全球战略”来说,不论你是在哪申请的,都不能异地再申请了,因为HR是能够查到你的。
而与投行比,四大的“冷冻期”也不遑多让:
普华永道
加拿大地区:间隔90天才能再次申请
英国地区:间隔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澳大利亚地区:一个招聘季内只能申请1个岗位
德勤
英国地区:间隔12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澳大利亚地区:最多申请3个岗位
香港地区:每年最多申请1个实习岗位、1个全职岗位
最令人意外,要属银行了。实在太“严格”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的“冷冻期”:全球范围内,一个招聘季最多只能申请一个岗位。真是“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啊!
被“冻住”了,怎么办?
如果你不幸被打入“冷宫”,请和每一部宫斗剧一样,养精蓄锐、磨砺心智,来日再战。
刚接到被“冻住”的通知时,如果可以,请第一时间和HR沟通,确认冷冻期的时长、何时能再次投递、是否影响其他职位的投递、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如何提升、公司需要何种人才......请注意措辞喔!
对于不幸遭遇冷冻期的同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好心态,既不要过分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
2.根据问题反馈,有目标地提升自己,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
3.结合自己的求职意向,尝试其他机会,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嘛。
本文内容来自:高顿金融分析师,如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