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或耗用的物资资产,属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项目。其本质是企业为销售或生产而储备的经济资源,涵盖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周转材料等。例如,某汽车制造厂库存的钢材、正在组装的发动机、待售的整车、以及包装材料等,均属于存货范畴。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其定义边界、分类逻辑及管理意义。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

  存货的定义边界:持有目的决定资产属性

  1.存货的核心特征:销售或耗用目的

  存货的本质是服务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实物资源,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持有目的:为销售(如零售商的待售商品)或生产耗用(如制造厂的原材料);

  实物形态:具有实体形态,可直接观察与计量。

  反例排除:

  固定资产:机械设备用于长期生产(如机床使用超1年);

  无形资产:商标权、专利等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案例对比:

  典型存货:服装店货架上的待售衣物(持有目的为销售);

  非存货:物流公司的运输车辆(持有目的为服务工具,属固定资产)。

  2.流动性特征:1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

  存货通常在1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如食品厂的原料牛奶需在7天内加工)。若超期(如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2年的楼盘),需重分类为“其他非流动资产”。

  存货的四大核心构成:从原料到商品的流转

  1.原材料:生产的“粮食”

  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物资,例如:

  制造业:汽车厂采购的钢材、轮胎;

  食品业:面包厂的面粉、奶油。

  2.在产品:生产线的“半成品”

  尚未完工但已投入生产的物品,例如:

  组装阶段:手机厂中已焊接主板但未安装屏幕的半成品;

  加工阶段:纺织厂染色未完成的布料。

  3.产成品:可直接销售的“商品”

  已完成全部生产流程的待售产品,例如:

  消费品:家电企业仓库中的空调、冰箱;

  工业品:钢铁厂轧制完成的钢筋卷材。

  4.周转材料:生产的“辅助工具”

  可多次使用的容器或工具,例如:

  包装物:饮料厂的玻璃瓶、纸箱;

  工具耗材:工厂重复使用的模具、防护服。

  关键提示:低值易耗品(如单价50元的扳手)也属于存货,但需采用一次摊销法核算。

  存货的管理意义:从资金占用到经营效率的透视

  1.资金效率指标:存货周转率

  计算公式: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行业差异:快消品行业周转率远高于制造业(如超市年周转12次vs机械厂年周转4次)。

  案例:某电商企业存货周转率为10次/年,表明其库存平均每36天售罄一次(360天÷10次)。

  2.经营风险信号

  积压风险:存货周转率过低(如低于行业均值50%),暗示滞销风险(如某鞋企库存积压导致资金断裂);

  跌价风险:生鲜食品过期、电子产品贬值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供应链健康度指标

  制造业:原材料占比超50%可能预示采购过剩(如车企钢材库存超半年需求);

  零售业:产成品占比超70%需警惕销售疲软(如服装店春装积压至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