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效用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普遍使用的概念,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来表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是基数效用论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用基数,也就是用1,2,3,4等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序数效应论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是无法知道效用的绝对数值的,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序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二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但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基数效用论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绝对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
基数效用论分析工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
1、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中性的。
基数效用论的基本缺陷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但是,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回答一个“效用单位”是多大的问题。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需求曲线形状的最重要的根据,但是,这个规律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得到验证。
3、需求曲线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之间的边际效用的互相比较,这更不具说服力。
4、基数效用论隐含着收入的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