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少企业趁着春季做大清仓促销活动,库存清空才有位置安放新一年的产品。于是不少在上游企业工作的财务小伙伴就来提出相似的疑问,公司清仓销售了一批过时的产品,但是进货商发现产品质量上有瑕疵,公司不想进货商退货,所以给了对方一定的折扣,怎么处理合适?和直接打折销售做账是一样的吗?所以本篇文章,小圈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销售折让是什么
因为这些财务小伙伴有提到,给予折扣的产品,是属于过时清仓的,是有瑕疵的产品,重点是“销售出去后”、“要退货”产品。所以我们应先了解一下“销售折让”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出售的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者商品型号、款式陈旧过时等原因在售价上给予买方的减让,以保障大部分营业收入的实现,避免买方全额退货。
销售折让可能会发生在企业销售收入确认之前,也可能会发生在企业销售收入确认之后。
可能在发生销售折让时,会和购买方协商,退还原来开具的发票,并且重新开具新的发票给购买方,或者是会专门开具相应的红字折让发票,又或者是没有重新开具发票,也没有开具红字折让的发票。
因此,在企业发生销售折让时,会计应该对产生的各种不同情形,进行区分对待且做不同的处理!
划重点!
销售折让是发生在购买方要退货的情形,而直接打折销售属于商业折扣,发生商业折扣是直接以折扣后的金额入账的!
发生销售折让的两种情形!应做不同的处理!
(1)销售折让发生在公司确认收入之前时:
当销售折让是发生在公司确认收入之前的时候,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01、和购买方协商,要求退还原来开具的发票,并且开具新发票给购买方;
02、购买方提供折让证明单且开具了红字折让发票;
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出售方只需要按照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收入即可,一般情况下无税会差异,无需进行纳税调整,基本上不会有税务风险。
但是如果没有重新开具发票,也没有开具红字折让发票时,虽然在会计处理上,是可以确认折让的,但是税务不会认可该折让处理的,还是会根据折让前的金额进行确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税的差异,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如果不做纳税调整,就会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
(2)销售折让发生在确认收入之后时:
具体发生退货、折让时应该怎么做账务处理?
案例:
假设小圈公司向B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50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0元,小圈公司根据开出的发票确认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B公司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有下次,想要退货。但小圈公司死皮赖脸不肯退,说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折让给B公司,经过一轮紧张的会谈,最终决定在价格上给予5%的折让。
此时,小圈公司已经确认销售收入,尚未收到款项,根据相关规定,发生的销售折让允许扣减当期增值税额。
那么小圈公司的财务小伙伴应该怎么做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小圈公司发出货物且开出发票,确认收入、结转成本时:
借:应收账款58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嘿嘿成本不告诉你)
贷:库存商品(嘿嘿成本不告诉你)
(2)经过一轮谈判后,小圈公司给予B公司销售折让时:
借:应收账款(红字)29250
贷:主营业务收入(红字)2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红字)4250
(注意:发生销售折让时,应编制原分录的红字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3)最后小圈公司收到B公司的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555750(585000-29250)
贷:应收账款555750
解决完账务处理后,还得注意一下税务上的处理呀!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如果是在本年度发生的销售折让,在发生的时候,我们直接进行会计处理,将折让的金额冲减收入即可,且无税会差异,无需进行相应纳税调整。
如果是发生在以后年度的销售折让,其实无论会计如何处理,税务上的处理都是发生在当期进行确认的。
销售折让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税务风险!
1、会计要注意发生销售折让的时间点,并且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进行纳税调整;
2、会计要注意发生销售折让时,所开具的发票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
3、会计要注意发生了销售折让后,要做退回发票,或者开具红字折让发票等,来进行纳税调整的处理;
4、会计要注意销售折让如果是跨年度发生的,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到上年度的,在上年度进行纳税调整的时候,下一年度要记得做相应的纳税调减。
为了避免风险,应该要做这些税务管理!
1、在发生销售折让,与购货方协商时,尽可能的要求购货方退回发票,重新开具,或者是直接开具红字折让发票;
2、在发生销售折让时,若购货方没有退回发票,也没有开具红字折让发票,会计要在会计分录的摘要中进行备注,或者是在台账中进行登记,并且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的时候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3、一定要注意!在正式汇缴申报前,要有不同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内容复核,对发生的销售折让业务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纳税调整遗漏事项。
本文为会计交流圈公众号原创首发,作者:小圈。如需引用或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授权。 会计交流圈保留所有权利。